「醫界統計:吃素很少確診,確診很快就復原。」是錯誤

Cofacts真的假的

網友於2022年4月25日在Cofacts真的假的平台回報可疑訊息
https://cofacts.tw/article/3h03awhckaejd
爭議內容:網路謠傳「醫界統計,吃素很少確診,就算有確診,很快就復原。」

錯誤
1.過去有關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環境因子之於COVID-19嚴重程度與感染風險的相關研究中,專家指出研究誤差與限制,因此只能說明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飲食,是健康的飲食型態,可作為避免COVID-19重症化的預防性飲食,不代表吃素或少吃肉就不會得新冠肺炎。

2.吃素者確診後,仍需補充蛋白質以確保攝取身體康復所需的胺基酸。
 

爭議點一:是否有醫界相關研究或報告指出吃素者較少確診的情形與關聯性?
事實:2021年5月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發表一篇研究,標題為「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此研究為回溯型研究,調查飲食習慣與COVID-19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素食、魚素飲食者的COVID-19嚴重程度較低。

對此,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在2021年8月2日發布營養訊息,並提供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邱雪婷與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營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營養學院副院長謝榮鴻對此研究的看法(研究重要性、研究限制、給民眾的建議)。

邱雪婷表示,此研究為觀察型研究,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但可納為一種參考資料。此研究為回朔性研究,也就是得病之後才去回顧以前的飲食,這對記憶力不佳者或沒太注意飲食習慣者,可能會產生回朔不完整的問題,且通常有得病的人也比較容易想起自己吃的不健康食物。但如果只是大略的飲食方向,如是否吃素,或是否很少吃肉這些習慣通常比較不容易記錯,因此該研究在是否吃素的評估或許錯誤的機率可能會有,但推估不至於太大。就研究的正確性而言,比較有疑慮的是部分受試者並沒有PCR或抗體檢驗,甚至少部分人被納為 COVID-19個案檢驗其實是陰性而僅是根據有COVID-19相關症狀去定義,這樣可能導致分析誤差。

不過也建議國人嘗試多吃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應該是有利無害的,全食物植物性飲食已經在許多先前的研究發現有助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風險。就算對新冠肺炎沒有幫助,對其他疾病也會有幫助。特別要注意的是此研究不代表吃素或少吃肉就不會得新冠肺炎。

謝榮鴻則指出此研究的限制:1.飲食問卷是採用「頻率」,例如水果每週攝取次數,無法評估攝取份量,亦無法分析各營養素或食物的影響。2.參與者族群限制:雖難能可貴的收集第一線醫護人員資料,但研究族群亦集中於平均48歲的青壯族群,未觸及高危險族群如高齡及高代謝性風險患者。3.重症患者參與研究比例偏低。中度至重度症狀者138位(4.8%),且無極重度患者。4.雖有十三種飲食型態,但部分飲食型態中研究對象人數少,無法單獨統計分析。例如以植物性飲食為主但攝取魚類的飲食型態人數少,無法評估攝取魚類所供應的維生素D及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EPA, DHA對降低COVID-19重症化的影響。而在對民眾可參考的建議上,指出:1.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的飲食型態,與未採用此類飲食型態者相比較,具有降低罹患COVID-19中度至重度症狀的風險達60%以上。2.具有PCR或抗體檢測數據的研究對象中,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飲食者,有較低的COVID-19感染風險。3.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型態,增加三倍以上中度至重度症狀的風險。4.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飲食,是健康的飲食型態,建議可作為避免COVID-19重症化的預防性飲食。

健康遠見於2021年7月14日發布的專家觀點文章也對此研究指出,此研究論文作者表示,這項兼具觀察性與回溯性的研究,所獲結果雖無法避免記憶偏誤,需要更多資料佐證,但提供了我們重要的防疫飲食參考方向。當中提到的植物性飲食有助人體攝取到豐富的營養素,像是多酚、類胡蘿蔔素、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些物質可強化免疫系統,減少病菌感染。而海素飲食包括的鮮魚、牡蠣、蝦子等水族是維生素D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兩者都有緩解發炎的作用。

另一篇關於2021年1月16日印度研究指稱吃素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低的報告,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2021年1月29日發布之回應文章,說明此研究以流行病學的方式調查10,427名成人的血清抗體陽性率,並探討感染新冠肺炎與生活習慣或環境因子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性。對此,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姿乃表示,這篇印度的大型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報告,「Insights from a Pan India Sero Epidemiological survey (Phenome India Cohort) for SARS CoV2」,該研究文章現是發佈在如:「medRxiv」、「bioRxiv」這類的預印本網站,都還是未經過學術同儕審查的研究,並非是正式發表在研究期刊的報告,研究者也都還可能修正文章內容,網站也都會提醒「此為尚待評估的醫學研究,不應用於實務的臨床指導」。

研究主要是評估患者的中和抗體持續時間,與推斷可能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吸菸、O型血、素食,與「血清抗體陽性率」的風險有顯著相關;其中統計結果顯示,O型血、素食與較低的感染風險有關,然而卻發現不吸菸者風險較高。本研究是採用受測者自願參加的橫斷型調查,環境因素時序性不明,樣本數及代表性仍不足,加上缺乏相關圖表與數據,是否進行干擾因子的控制也不得而知。統計結果顯示某一特定生活型態或身體狀況的族群,有較低的血清抗體陽性率,但也可能只是選擇性偏差產生的結果,並不一定代表該族群的「感染風險」相對較低,這之間的關聯性或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加以證明。

爭議點二:吃素者就算確診,也很快能復原嗎? 
事實:根據康健雜誌於2022年1月12日發布之文章,指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醫學營養免疫學教授卡爾德(Philip Calder)表示,在感染期間,免疫系統會抽取肌肉中的蛋白質,並把它們分解成氨基酸來製造新的蛋白質。因此,許多人會注意到在生病期間會消瘦,而且肌肉更無力。因此,在恢復期間一定要補充蛋白質,且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很重要,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在支持免疫系統和恢復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它們包括:維生素A、C、D、E,B6、B9(葉酸)、B12;礦物質鋅、銅、硒和鐵,這些微量營養素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包括各種顏色的蔬菜和水果、肉類、雞蛋和乳製品,而維生素B12只存在於動物產品中,所以純素食者需要服用補充劑。

此外,植物性食物的傳統地中海式飲食對新冠恢復非常理想,它包含身體遭受感染「重擊」後所需的所有營養素,「這意味著含有大量水果、蔬菜、漿果、堅果、籽實類,以及一些油性魚和健康油的飲食,很理想。」素食或純素食者,結合不同富含蛋白質植物性食物是確保攝取身體所需所有氨基酸的最佳方式。

根據健康2.0訪問報導,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表示,確診新冠肺炎者,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的需求量會提高,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免疫力對抗COVID-19病毒。除了多吃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外,也可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並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隨時注意是否有脫水。

由以上專家建議,染疫後的復原期間應持續進食及補充水分,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很重要,若是素食或純素食者,結合不同富含蛋白質植物性食物是確保攝取身體所需所有胺基酸的最佳方式。故吃素者確診後,仍需補充蛋白質以確保攝取身體康復所需的胺基酸。

資料來源

台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 【營養訊息】素食、魚素飲食與COVID-19嚴重程度之相關性 健康遠見 美研究:採素食或海素飲食,或可降低新冠肺炎染疫重症風險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印度研究指稱吃素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低? 康健雜誌 確診飲食指南:感染新冠吃什麼?5要點恢復更快、戰勝疲勞 健康2.0 新冠確診5~8成「輕症、無症狀」 營養師推「5大飲食解方」有助身體康復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