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筠臻(100 談成員)
收聽連結: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xbLxtuaETBjFOMIjJvskV
你是否曾在社群上看過「震驚」、「傳」等這類的聳動標題,卻發現內容其實漏洞百出?不要懷疑,這就是引誘你相信假訊息的經典手法。
為推廣全民媒體素養,提升社會大眾對假訊息的警覺與辨識能力,《全民查假會社》與教育媒體節目《100談》攜手推出「破解假訊息的四堂必修課」系列節目。首集就深入解析假訊息的製作手法與樣態,邀請《100談》成員小仲與《查假會社》主編思彤共同主持。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新聞、文章與社群內容淹沒。但你是否曾思考過:「假訊息」與「錯誤訊息」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本集將帶領聽眾拆解假訊息的形成邏輯、辨識方式與背後動機,從實際案例出發,揭開資訊操弄的真相。
「假訊息 v.s. 錯誤訊息」有什麼不一樣?
節目首先,就提及了「假訊息的分類」:錯誤資訊、造假資訊跟假新聞。雖然都是錯誤的資訊,但在本質和目的上都有一些區別。
思彤舉例,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則多半是因資訊傳遞過程中的誤解、疏忽或斷章取義所導致,並沒有惡意的意圖,像是有人基於熱心的意圖轉發了舊新聞,讓網友誤以為是近期事件;或者網路上的新聞內容,因為內容誤植而造成誤導。
▲ 假訊息的型態。(圖/宋思彤提供)
然而,如果是造假訊息(Disinformation)通常就具有「蓄意」特質:製作者在一開始就清楚知道這是錯誤的資訊,卻仍選擇加工、捏造或扭曲,以達到特定目的。像是製造內容農場或假新聞網站,散播政治立場極端的內容。總而言之,「假訊息是有心的謊言,錯誤訊息則是無心的錯誤」。
假訊息為什麼被製造?製造者們想得到什麼?
這些造假訊息的「製造者」,究竟想得到些什麼?不外乎就是因為政治利益、經濟利益與心理操弄。
許多政策類新聞透過「操弄輿論」,放大特定議題,製造對立與不信任,進而達到影響選舉、干擾政策的效果。而許多內容農場,也會透過「標題黨」吸引流量賺取廣告收益,最終達成經濟利益。

▲ 2018 年的衛生紙之亂。(圖/翻攝東森新聞)
此外,他們也指出,許多假訊息會刻意放大恐懼或焦慮,造成社會恐慌,像是疫情期間的「囤貨謠言」,讓人誤以為物資即將短缺,引發大量的搶購潮,藉此推動某些產品的銷售。長久下來,社會氛圍容易產生不信任與分裂,逐漸削弱社會共識,讓民眾無法分辨真相。
節目中也特別強調,假訊息並非總以「全假」面貌出現,「半真半假」的內容更容易迷惑閱聽人。例如在「新疆核桃事件」中,謠言宣稱產品遭退貨因含有害添加物。查證後發現,事件雖真有其事,但退貨原因是法規限制,而非健康疑慮。這種「真中帶假」的結構,正是假訊息最具迷惑力的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初步判斷假訊息」?
節目最後,思彤也提出一般民眾可落實的自我防護技巧,採用新聞學的 5W1H 判斷法,作為日常辨識指南:
一、消息來源(Who):確認來源是否為可信媒體或具專業背書的機構。
二、時間(When):避免誤信過期或舊聞再傳的內容。
三、地點(Where):比對圖片或影片拍攝地點是否與內容相符。
四、內容(What):留意標題與內容是否誇張或不符。
五、目的(Why):思考訊息為何出現,是否意圖煽動情緒。
六、傳播方式(How):觀察訊息是否透過陌生社群帳號、大量轉傳或匿名發布。
思彤強調,不論是哪一家查核中心都是屬於「事後驗證」,但只要民眾能在看到訊息時先停一下、想一下,就能減少被誤導的機會。

▲ 「新聞生產貼紙」也是判別消息來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圖/翻攝公視 P# 實驗室)
資訊時代的自我防護力
面對資訊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免接觸訊息,而是提升「辨識力」與「思考力」。當我們能分辨假訊息與錯誤訊息的差異,理解其製作目的,再搭配日常的初步判斷方法,就能在資訊洪流中更冷靜、清晰地做出判斷。資訊的真假我們未必能一眼識破,但時刻保持「警覺」與「求證」可以保護我們不被資訊操弄。
由《全民查假會社》與《100談》共同推出的「破解假訊息的四堂必修課」系列,將陸續推出四個主題單元,從製作手法、心理機制、教育策略到科技應對,全面探討假訊息防範之道。
「假訊息無所不在,但我們的思考力就是最強的防護罩。」下一集節目將聚焦教育現場,探討如何在校園中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讓識假防假從生活中扎根
責任/核稿編輯:宋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