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戰民調」的統合與診斷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日前舉辦「臺海安全論壇」,邀請了國內藍綠各政黨的領袖與學者專家,發表專題演講與圓桌討論,以追求「控管分歧」;也委託製作了名為「民眾對美中臺關係看法調查」的「兩岸和戰民調」(以下簡稱本調查),以擴大民間參與「建立共識」。

本調查對「研究方法」報告詳細,採用了美國公共輿論研究學會(AAPOR)的一些建議,也應用了一般民間調查沒有的進階統計分析,可以說非常用心。
唯本調查綁在十分古老的調查資訊系統上,有無法迴避的工具性錯誤,其報告之「抽樣誤差」不僅是錯的,對採用替代樣本,而形成的非隨機樣本而言,根本是無意義的(請參見2022.08.08《看懂民調》對「抽樣誤差」的解說)。坊間調查人員多強調操作設備,忽略原理。嘗試較高等的統計方法,卻沒有做前後的檢定。尤其採用「加權法」
只是美化數字,可能反而擴大誤差(請參見2022.10.06《看懂民調》對「加權法」的解說)。
所以本調查並非「隨機調查」,不能夠推論為代表全臺灣民眾的意見。但很努力的提升樣本的分散性,可以代表所訪問的 908 個樣本。

對於這樣的調查,宜以「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的觀念,比較相似主題、執行期間相近的調查結果,再加上更多歷史的經驗整合。自去年以來,正好有多個涉及「兩岸和戰」的民調,只要沒有作假,統合愈多的調查資料,應該可以看出一個小於180度的大方向,不會是完全與事實相反的觀察。

根據本調查與「統合分析」法,我們可以獲得以下診斷結果。

一、當前兩岸關係不好。

本調查有5項結論:
(一)大陸對臺灣態度越來越不友善,兩岸偏向敵對關係。
(二)過半的民眾不滿意蔡政府的兩岸政策。
(三)過半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對臺灣多為不利。
(四)民眾認為兩岸可能會發生戰事,且國軍無法保護臺灣。
(五) 統獨爭議很大。

這5項結論在「測量理論」上具有「關聯性」,可以歸納為一句:「當前兩岸關係不好」。

不久前,美國杜克大學和中研院,合作了一項「2022臺灣國家安全」調查,也是用心的研究,兩者調查重疊處甚高。也可獲得「當前兩岸關係不好」的總結論。

本調查結論有2個關鍵詞:「蔡政府」和「戰爭」。
「兩岸關係不好」是由「蔡政府」才開始、逐漸擴大。衡諸客觀事實,馬英九總統卸任前,還和習近平主席正式會議;早前連戰先生也曾會晤胡錦濤主席,雙方相見甚歡,兩岸關係充滿善意。
「兩岸關係不好」是「蔡政府」一手改造而成,而去年的俄烏戰爭「又意外、且意內」加溫。

二、「統獨爭議」又增加了「戰爭與和平」的新問題。

「統獨爭議」已超過70年,精明的政客都知道是「假議題」,卻是「負面選戰」中,最價廉效高的工具。
蔡總統是民選總統中,最精於帝王術、最擅長擴權的一位,連憲法與法律明定的中立機關,都毫不避諱任用私人,像陳菊這種「色彩鮮明的巨咖」都可以突然變成「無黨籍」,其他選委會、NCC…更不必說了。
蔡總統已超過完全執政,可接近為所欲為。她要改個國號,輕而易舉,7年來就是不動,因為臺獨就是個宣傳,絕不是她的理念。
同時,蔡大哥擔任控股公司董事長的「海霸王」,在大陸享有經營特權;其他民進黨的各種中央委員、甚至財務長,也在大陸經商享特權。
「統獨爭議」是做戲給那些底層人民、永遠不會到大陸經商、平日為生活重擔壓迫、無暇四顧,到選舉才跟著叫罵、爽一下的人。
大陸在兩岸失和時,公佈「3戰犯」,跳過階級第一的蔡英文,可以說是一種巧妙的諒解與默契。也是在「憲政初步」的臺灣、與正在「訓政過程」中的大陸下的特殊現象。

去年的俄烏戰爭,開始或屬意外,但開打後,美國部分軍政要人(不是全體人民),突然發現,花小錢、不出人,烏克蘭人民生命喪失、財產被毀,卻是美國牽制、甚至拖垮俄羅斯「效益成本比最高的投資」,這是來自美國退役將領的直接引句。
相對於俄羅斯只是局限在歐洲「戰略地理」的威脅,大陸近年在全球經貿、國際關係影響力的提升,對美國才是長期而深重的威脅。
美國部分軍政要人(再次強調,不是全體人民),自許為「愛國者」而骨子裡是民粹思想的人,自然希望複製「俄烏戰爭」,而創造「兩岸戰爭」以臺灣來牽制大陸,是「美國人愛美國」思維下的首選。兩岸開打,毀了臺灣沒關係,而因戰爭建立兩岸的仇恨,起碼可拖累大陸再一世代。

杜克調查,有1題透露了一個重大資訊:「您認為臺灣應該加強軍事力量來對抗中國大陸,還是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以避免製造兩岸的緊張關係?」
認爲「應該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的受訪者,占 63.3 %,幾達到 3 分之 2 的絕對多數。
但該問卷其他問題都集中在「臺灣應該加強軍事力量」,而沒有提出任何「溫和政策」的選項。
該案雖名爲「臺灣安全」,其潛意識實為「美國安全」,為了達成美國安全,而瞭解如何形成、甚或促成「臺灣不安全」方案。

本調查案名為「民眾對美中臺關係看法」,提到美國的只有1題,幾無觀察美國在兩岸關係的角色。

大陸當前的體制,無疑仍以習近平的意志為絕對指標。習近平的涉臺談話中,代表性的兩岸70年的歷史發展《告臺灣同胞書》,涉及武力的原文為:『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兩岸同胞要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習近平多次講話基調未變,採用武力的首要條件是「外部勢力干涉」,而外部勢力主要是指美國。

本調查與杜克調查都把「臺獨」列為戰爭的原因,並不算錯,但應把習近平公開的首要條件「外部勢力干涉」,列為優先調查對象。且客觀事實為:蔡英文已絕對性掌權7年,「臺獨」並沒有發生;倒是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的來臺,立刻引來了大陸飛彈飛越臺灣,形勢上最危殆的事件。故「臺獨」始終是政客作為選舉動員的假設想像,而「外部勢力干涉」卻已經出現明顯而立即的事實後果。

所以如果要瞭解大陸攻打臺灣可能性,應該詢問受訪者對以下事實的認知與反應態度:
*習近平多次講使用武力的條件是「外部勢力干涉」,而外部勢力是否主要是指美國?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問,是否是造成大陸飛彈飛越臺灣的原因?
*如果美國持續增強類似「勸戰的外部勢力干涉」,是否會造成大陸攻打臺灣? 

未來一定會再有牽涉「兩岸和戰」的調查案,建議民調委托人與執行機構一定要論及美國的角色。
而作為讀者,應該警覺,若沒有論及美國角色的民調,則屬不完整的調查。

三、人民不想要戰爭。

本調查除了「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國軍靠自己力量保護臺灣的可能性」表達了不樂觀之外。有1題和杜克調查完全相同,比較如下:

此為本調查數字:

 

以下為杜克調查數字:

兩者在「順其自然」1項,就相差11.7%,除了「投降」選項相近外,其他選項,全部相差超過3%,再次印證,坊間調查的方法與程序,很難是「隨機調查」,不可推論全體。
但以「統合分析」角度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共同大趨勢:人民不想要戰爭。既沒有準備、更沒有企圖。

本調查有另1題報告:「如果兩岸發生戰爭,民眾認為大多數臺灣人是否會抵抗」。
表示會的數字高達 70.5%,看起來和本題會「抵抗」的只有21.6%,產生了嚴重矛盾。
其實這是報告書標題的疏忽,因為問卷的正確文字是:「請問您和您的親友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態度測量理論」早已發現,「問題主詞」會影響測量結果。別人會不會去做,是「應然」,而自己會不會去做,是「實然」。前者是測量道德與邏輯,後者是測量人性與真實。認爲「別人應該」會去打仗,但「自己並無意願」打仗。

本調查在「延長兵役」問題上,年輕人與各層人相同支持。但獨派所委託的「2022台美建交民調」,在15種不同分類中,支持度最低的是年輕人群。這是兵役會影響的當事人,也是萬一發生戰爭最會被犧牲的人,可能較符合最淺顯的人性。

面對以上3項「民意症狀」,我們應該如何就「問題與解決」的角度,尋求的「兩岸能和、不必戰」的病理治療與突破性處方?請參閱本會社《「兩岸和戰民調」的治療與處方》一文。

資料來源

作者為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前主任吳統雄 圖片來源:最新台海安全民調:過半民眾對蔡總統兩岸政策不滿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