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媒體素養的兩要與三步驟

數位匯流浪潮下,因應科技發展,媒體傳播已出現巨大數位轉變,且歷經網路、社群、數據三次解構,也就是新聞、資訊、訊息的內容產製與閱聽眾之間的單向傳播方式,已演變成雙邊、多邊的傳播方式。換句話說,產製內容不再只是媒體的角色,原本被動的閱聽人(消費者)已能參與內容產製,也就是使用者能生成內容,變成又產又用的「生產性使用者」。

另一方面,媒體機構已可於多元管道與載具上,包括智慧電視、電腦、行動裝置快速將訊息傳播出去;閱聽大眾也能在多元媒體渠道上,包含社群媒體、自媒體接收各種訊息,如今閱聽人(消費者)跨越情境、時間、載體的限制,接收多元訊息,重新建構成一個以社群平台、自媒體為中心的新聞媒體、廣告主、閱聽眾的供需多元關係。

網路時代 假訊息亂竄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發展下,大量訊息易被製造,真偽訊息搭著網路列車,在全球高速流竄、不斷被傳播,其發展的現象之一是披著科學外殼的訊息難以被分辨真假;其二是假訊息內容農場已成「直銷」產業鏈。

每分鐘FACEBOOK新增逾400萬個「讚」;將近400小時影片被上傳到YouTube,逾1500萬個文字訊息被發送出去。「每天喝一杯地瓜葉牛奶能降三高」、「神奇的地瓜葉!我是曾馨瑩,地瓜葉非常神奇唷!」這樣的訊息靠著吸大眾眼球,在LINE群組不斷被轉載傳送出去。閱聽人(消費者)正一步步為「內容農場」貢獻點擊率、流量,並在GOOGLE、FACEBOOK、LINE平台之間,為一群商人打資訊戰。

搶快掙流量 媒體功能喪失
再來,數位網路的競爭時代,新聞媒體為講求快速、搶快、掙流量,往往將未經查證的訊息,經過重製、又傳播出去,無法落實發揮媒體守門人的專業與功能。另一方面,為了營造輿論風向球,假訊息更成為政客動員群眾,進行政治抗爭的工具。

「兩要」必懂的媒體辯識力
因此,閱聽大眾必須具備「辨識媒體」的能力,其一就是必須了解「媒體訊息」是被建構而來的,每一則訊息存在著特定的框架及目的,也就是說,你接收到的任何訊息是有可能被美化、被包裝,所有訊息並非都正確與無害。如:保健食品廣告文會誇大效果,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媒體會接受廠商贊助,製作有利於宣傳產品的新聞內容或業配文,或在節目中置入廠商產品,增加產品說服力,大打「置入性行銷」。這些包覆著美麗糖衣的訊息都是媒體商或媒體平台刻意安排而傳遞給閱聽大眾的,因此,民眾不易看到真實的資訊。

其二,因為每一個媒體機構、每個人的想法、立場皆不同,在建構媒體訊息時,會含有不同的「意識形態」。這種現象存在於國內外的媒體,針對同一新聞事件,會因國情與歷史的背景因素,站在各自的文化立場作不同的解讀,若民眾只看單一媒體的新聞,且被動全面接受訊息,很可能忽略事情的全貌,甚至造成偏見。

「停看聽」三步驟降低假訊息危害
那麼,在偏誤、雜訊包圍的世界中,閱聽大眾該如何對抗假新聞?又該具備什麼媒體解讀的能力?「你必須對一切保持懷疑是對抗假訊息的起點。」而「停看聽」是面對假訊息重要的三步驟。

首先,當你從手機收到從任何社群平台、媒體平台發出的訊息時,「停」一下思考訊息的來源是否可信、是否為不明來源,但即使是知名的媒體平台傳遞的訊息,也有可能被誤植成為假訊息,甚至任何一篇報導都可能帶有偏見的立場。這時候,多「看」其它媒體的報導,或是主動多蒐集網路的資訊,包括:政府機關、官方公布資訊,或多方比對訊息來源,善用第三方資訊平台,如:事實查核組織,這些都有助於民眾進一步分辨訊息的真假性。最後,多「聽」身旁親友,或請教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士,聽聽他們對訊息的看法,並可進一步降低假訊息對你的危害。


 

資料來源

取自假新聞麥走論壇發表文章-作者前台灣數位匯流網創辦人蘇元和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