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對立、假訊息流竄,竟是社群平台惹的禍?面對演算法背後的操盤真相「憤怒」,我們還有選擇嗎?

 

文/劉嘉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在與「憤怒」相遇。不是自己在怒,就是在社群平台上被他人的怒火洗版。點開手機,每一次滑動,都像是按下了一顆小小的炸彈引信:標題黨、轉貼的謠言、充滿情緒張力的短影片—一切都在告訴你:「你應該生氣!」

像是近期出版的新書《失控的憤怒機器》,不僅談論媒體與社群網路,並深究當代人類的情緒狀態、社會動盪與資訊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場跨越心理學、科技史與民主實踐的知識之旅,並帶領我們看見「憤怒如何成為一種被設計出來的習慣」。

人類世界美好的同理心,居然在社群時代被濫用了?

在書中,作者最初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背包旅行,被捲入一場柬埔寨的水庫重建工程,他無心地觸發了一場網路上的募資行動,也見證了「同理心」如何透過網路擴散,引起真實的改變。

▲ 柬埔寨水庫貢布大壩。(圖/翻攝金邊郵報)

這段經驗讓他深信:「連結」與「共感」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遠不如當初那麼單純。

同理心如何被放大、變形,最後淪為被演算法與社群動能利用的過程,層層揭露出「憤怒」如何成為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動員力,同時也可能是最致命的毒素。當社群媒體成為主流,同理心被賦予規模化與演算法強化的能力,它開始被操控、被精算、被武器化。

同理心的對面,其實就是憤怒。

▲ 社群媒體為了吸引用戶注意力不擇手段。(示意圖/Pexels)

為了吸引注意、爭取點閱、激發行動,媒體與平台開始不斷優化「會讓人情緒波動」的內容。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起憤怒,而我們每一個人,不知不覺之間,都成了這部機器的燃料、輸出端、接收者,甚至是傳播者。一個連人類心理都被商品化、被算進點擊率的時代。

社群媒體侵蝕民主與信任,我們並不是「受害者」

《失控的憤怒機器》在批判與理解之間取得了罕見的平衡。它既沒有陷入對社群媒體的譴責,也不流於對科技過度樂觀,而是提出更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重新設計這些系統,那我們的民主、理性,甚至日常的人際信任,都將持續被侵蝕。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行動與這部機器的運轉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也就有責任,去思索如何中止它、改造它,甚至超越它。讀完書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滑手機」行為,也會意識到,原來我們不是媒體機器的無辜受害者,而是它的一部分、它的推手、燃料。

▲ 社群媒體。(示意圖/Pexels)

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焦慮、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的未來。如果你對當今世界感到困惑與無力、如果你想知道社群平台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在操縱我們的情緒,那麼這本書會是你踏出理解與行動的第一步。

而這,也正是作者想要提醒我們的事:我們還有選擇。


核稿/責任編輯:宋思彤

註:本文摘自《失控的憤怒機器:從同理到對立,社群媒體如何扭曲人心》推薦序,由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撰寫,並由劉嘉薇教授、日月文化出版社授權全民查假會社原文轉載。惟圖、文經過編輯,均與原作有所出入,欲閱讀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書。

資料來源

Green energy remains untapped 我們的憤怒情緒,其實都在被演算法操縱?現在的社群媒體,已成為失控的憤怒機器?|志祺七七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