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選研中心、台灣民意基金會分別在 12 月、1 月發布民眾統獨意向調查,但兩份民調相差總額卻將近六成,結果可說是大相徑庭。學者指出,除了問題的用字遣詞,導致結果有所落差以外,民眾對於「統獨」的理解程度,也可能成為差異的關鍵。
「統獨議題」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中,是攻防最激烈的議題之一,也在每次選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年公布台灣民眾的統獨議題民調時,亦會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 台灣民眾的統獨意向錯綜複雜,也被中共極權體制影響。(圖/翻攝Shutterstock)
「統獨立場」對民眾而言,是一個長久以來可能會流動的民意趨勢。目前國內有台灣民意基金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兩家機構,針對國內民眾的統獨意向定期進行調查。不過,近期兩份民調的數據,卻出現了「差距逐漸變大」的趨勢。明明都是詢問統獨的態度,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
看懂民調本次特別專訪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針對統獨民調所代表的意義、問題的設計「眉角」,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度剖析。
都問統獨意向,民調相差總額竟達 6 成?
首先來看兩份統獨民調的結果。台灣民意基金會在 2024 年 1 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 44.2% 傾向台灣獨立、10.9% 傾向兩岸統一、33.3% 支持維持現狀,另有 11.7% 表示沒意見/不知道。
這與政大選研中心在 2023 年 12 月的所做結果大不相同。民調顯示,有 3.8% 的民眾希望盡快獨立、21.5% 的民眾偏向獨立;6.2% 的民眾偏向統一、1.2% 希望儘快統一;27.9% 民眾表示先維持現狀再決定、33.2% 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另有 1.2% 的民眾無反應。
兩家民調公司選項合併後進行比較,兩家公司的獨立意向數據相差近 25%,維持現狀的選項更相差超過 3 成。僅相差一個月的民調研究,竟有如此大的差距,究竟原因為何?哪項民調又比較貼近真實?
▲ 兩家民調公司所做出的統獨數據大相徑庭。(圖/宋思彤 製表)
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台灣民意基金會、政大選研中心都是國內長期在進行民意調查的機構,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他認為,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方向需要討論——提問方式以及統獨派的分類。
提問方式不同,會引導受訪者
攤開兩家民調公司的民調報告及原始問卷,雖然都是詢問民眾對於統獨的意向,不過,題目的設計方式卻有著極大不同。兩者的題目如下:
國内對於台灣前途問題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兩岸統一」比較好,也有人認為「台灣獨立」比較好。請問您的意見是什麼?是「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台灣民意基金會)
關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1.儘快統一;2.儘快宣布獨立;3.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6.永遠維持現狀。請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政大選研中心)
在台灣民意基金會的問題中,題目最後詢問「是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並沒有說出「維持現狀」這個選項。莊伯仲指出,這樣的題目設計可能會限縮受訪者的回答,令其在兩個選項中擇一,也容易產生引導回答的效應。
▲ 政大選研中心歷年來所做的統獨立場之變化。(圖/翻攝政大選研中心)
此外,政大採用的是具層次的統獨思考,近似李克特量表,包含六個選項供受訪者選擇。有人認為,政大的提問將問題複雜化;但也有人認為,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提問將統獨二分法並不恰當,只能說各自都有不同的思考和立場。
真正的「統獨市場」定義為何?
「很多人認為統獨是假議題,主要的原因是雙方的討論『雞同鴨講』」,莊伯仲舉例,很多民眾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歸類為統派,「但他是『藍統』而不是『紅統』,這兩個並不一樣,他所主張的是中華民國光復大陸」。
莊伯仲認為,郝柏村的意識形態或許比獨派更為激進、忠貞(在認同中華民國的層面上),但在民調分類上,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統」共同並陳,除了定義不精準、也容易讓民眾混淆。
「不論統派、獨派,都分成了好幾個流派」,莊伯仲舉例,統派通常被分為藍統、紅統、聯合派;獨派又有台獨、獨台、華獨等流派,彼此之間還會吵架、互嗆。例如:曾為元首的馬英九、蔡英文,他們的國家路線,曾分別被統促黨、建國黨等意識形態強烈的團體攻擊。
▲ 台灣民意基金會所做的民眾統獨傾向。(圖/翻攝台灣民意基金會)
「每個民眾對於『獨立』的定義也大不相同」,莊伯仲指出,獨派的真正理念,應該稱作「正名制憲」才比較精準,若只以「台灣獨立」概括,除了國家名稱的定義不明確外,也隱約代表「台灣目前並非獨立國家」,此有自我矮化的邏輯存在。
莊伯仲以賴清德在 2017 年,擔任行政院長時的答詢為例,「我是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我們已是主權國家,不需另行宣布獨立」,被多數民眾認為其為「華獨」的意識形態(意指:中華民國是獨立國家),這與國民黨目前的主張並無二致,唯一的差距在於中華民國在大陸期間(1912-1949年)的歷史詮釋。
不過,這樣的思考與邏輯,在實務上無法透過民調電話解釋清楚,也必須考量到受訪者的理解與耐心程度。莊伯仲認為,目前坊間民調對於相關的用詞,都沒有明確、嚴謹的定義,「容易造成『統獨』的混淆空間很大,也淪為受訪者各自解讀、調查者各自詮釋的『雞同鴨講』,在數據的解讀上必須要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