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點一、風光滲透率 52.37% 是否為真?
查核員利用台電官網查詢「過去電力供需資訊」,結果發現官網僅會在每月中旬,更新上一個月份的資料,意即僅有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之資料;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網站中,最新資料亦為 2024 年 1 月 31 日。若要查詢 2 月 11 日之資料,必須在 3 月中之後才能進行檢索。
▲ 台電網站可查詢過去電力供應資訊,然而目前僅能查詢到 1 月 31 日前數據。(圖/翻攝台電網站;上網日期:2023 年 2 月 19 日)
查核員透過當日天氣側面了解,根據《中央社》報導,當日全台雖低溫,但大多為多雲到晴的天氣;此外,東北風偏強,台中至雲林沿海空曠地區,會有較強陣風出現。
▲ 大年初二(2 月 11 日)天氣概況。(圖/氣象署提供)
綜合歸納,當日西半部天氣多雲時晴,沿海空曠地區亦有強陣風出現;對照風、光發電機組多設置於西部沿海地區,確實有可能會產生風光滲透率 52.37% 的結果。
然此為間接推斷,實際結果仍須依照當日數據進行判斷。
爭議點二、風光滲透率代表的意義為何?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台電發言人吳進忠曾對滲透率一詞作出解釋,風光為「風力+太陽能」的簡稱;其滲透率則為瞬間風光發電量,占所有發電量的比率。
「瞬間發電量」意即某一分鐘的發電量,就如同台電於新聞稿提及的「12 點 21 分,風光發電量達到 1,001 萬瓩」;換句話說,滲透率破新高並非大年初二一整天,而是該日的 12 點 21 分那一刻——其會隨著一天的發電與用電量,時時刻刻都在浮動。
吳進忠也曾強調,「滲透率與全年度的發電占比不同,也會隨著用電量改變」。意思就是說,在綠電裝置容量增加的大前提下,若剛好遇到用電量低的過年期間,確實有可能導致滲透率一夕升高。
查核員亦實際觀察 2 月 19 日之發電狀況,風電、光電在尖峰時段約在總發電量兩成,並未過半。
▲ 2 月 19 日發電量與各項佔比。(圖/翻攝台電;查核員組圖)
綜上所述,單一的風光滲透率,僅能代表某一個時間點的發電情況,並無法準確說明台灣的供電穩定性。但在經過社群宣傳之下,容易誤導民眾認為:台灣的綠電已經超過半數,是值得商榷之處。
爭議點三、綠電過半與供電穩定度的關聯性為何?
太陽能與風能雖屬綠色能源,但實際發電量是依照當日天氣決定,夜間亦無法產生太陽能電力。《聯合報》社論質疑,透過片面數據,並無法準確說明台灣的供電穩定性。
台電新聞稿中提及,在綠電發電占比大的情況下,可替補其他傳統機組上場,也讓機組歲修規劃更有餘裕可以「進廠保養」。台電指出,透過綠電暫時接手,可以讓傳統機組保養後再行上場,藉此提高供電穩定度。
穩定供電牽涉的層面較廣,且其屬於政策施行層面,因此謹附上各方說法,政策利弊之評論不在查核範圍內。
結論:部分正確
風光滲透率 52.37% 間接推斷應為真,但僅擷取某個時間點的數據過於片面,無法推導出長期的發電情況;若以實際發電量比例查詢,風力與太陽能加總約僅兩成上下。經濟部的宣傳文案恐有誤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