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書立(反詐騙聯盟協會秘書長)
在網路上刊登二手商品,不僅能清出生活空間、整理思緒,還能順便賺點小錢,可說是最環保也最生活化的交易方式。

▲ 網路拍賣。(圖/示意畫面;翻攝網路)
但最近,一股「假買家騙賣家」的詐騙風潮悄悄蔓延開來——詐騙集團假冒買家與金流客服,以「金流認證」為名,引導賣家一步步操作,結果不但沒收到貨款,反而把帳戶裡的錢全數轉給了詐團。究竟這種「金流認證洗腦術」是怎麼運作的?又該如何防範?
前篇已經大致拆解了假買家的詐騙手法,本文將更細緻地討論這些詐騙手法背後的目的。民眾只要了解背後原理,就能有效提升防詐防禦力!
▋前文請見 >> 拍賣居然也會被騙錢?假買家橫行,「金流認證」竟成詐騙陷阱!
一步步掉入陷阱 「金流客服」反成詐騙導師
被害人雖然驚覺自己似乎遇到詐騙,但是剛剛都是自己操作的,此時致電銀行求證,銀行的語音信箱,再度浪費了寶貴的三分鐘。
在防詐守則中,我們都會建議要儘快打 165 要求凍結對方帳戶,然而,根據過去的紀錄顯示,詐欺集團對於這種「熱點詐欺」,最快在 17 分鐘內就已經轉帳洗錢 5 層,甚至派出車手立即同步到 ATM 提領。

▲ 六位數驗證碼,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騙局。(圖/宋思彤製表)
騙賣家的三部曲,第一步「電話認證」是洗腦你的信任,利用你的「手機號碼」——你認為手機號碼怎能轉帳?沒錯,手機號碼十位數,第一位是零,後面的九位數相當於九億多元新台幣,當然轉帳失敗。
接著,詐團透過第二步「餘額查詢」再次洗腦,誘導你告知餘額。知道你的財力後,詐團開始設計騙錢的認證碼。
第三步的「六位數認證碼」,第一位是零,第二位以後則依照你的餘額調整改變。假設餘額只剩五萬多塊,那麼認證碼不能高於五萬塊,才能成功把你的錢轉出來。另外,台灣多數銀行對於陌生帳號的轉帳限額大多為十萬以內,所以第一位數給你「零」,後面五位數就是萬元的金額。
送出鍵按下去,你就自己轉帳給了別人!
假客服假買家雙線操控 拖延報案搶時間
當然,所謂的假金流客服不一定會消失,甚至會反指責你弄錯步驟。就在這時候,假買家還會私訊催促:「你設定好了沒?我的訂單顯示有問題!怎麼辦?」
這麼做的真實目的,其實就是在拖累你的報案時間,好讓車手與轉帳人員能夠趕快收手。
在這類「假買家騙賣家」案件中,最具威脅的往往不是一次性的金錢損失,而是整個過程中「雙線操控」的陷阱。詐騙集團會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同時是假買家,以「交易進度」緊迫催促;也同時是假客服,以「金流異常」或「系統驗證」為名,不斷要求受害者重複操作。這種交叉式洗腦,讓被害人陷入資訊轟炸與情緒焦慮之中,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

▲ 詐騙集團扮演多重角色,讓賣家陷入詐團的情境中。(圖/宋思彤製表)
更高明的是,詐團往往在最後階段製造「出錯」假象,例如:謊稱系統未更新、設定失敗、資料輸入錯誤等,藉此拖延報案時間。當被害人慌張地重複操作時,另一邊的車手與人頭帳戶早已啟動提領流程。根據警方統計,詐團從轉帳成功到完成資金分流,最短僅需 17 分鐘,等到受害人撥打 165 通報時,資金早已層層轉出、難以追回。
這也是為什麼警方與金融機構呼籲,只要遇到要求「離開平台」進行金流認證、客服主動聯繫、或重複要求驗證碼的情況,就應該要立刻停手、截圖、報警,千萬不要相信「再一步就能完成設定」的謊言。
盜用品牌名義 「賣貨便」成最大受災戶
最近台灣的「假買家騙賣家」更是獨步全球,把黑手伸到了「第三方支付」。不再使用騙賣家三部曲,而是騙走你的帳號去申請「第三方支付」,將他們人頭門號的手機支付,綁定到你的帳號進行扣款。

▲ 賣貨便也釋出防詐騙的提醒宣導。(圖/翻攝賣貨便官網)
同時,因為消費扣款上限可以高於十萬元,進而造成更高的損害!通常,假買家轉來的金流認證,會偽造成物流公司或知名電商平台,一開始會用「填寫送貨資訊」的名義降低戒心,然後開始要求更多資料,包括:
1.姓名/電話(個人申請聯繫資料)
2.銀行帳號(指定收受匯款)
3.身分證字號/生日(實名制查核用)
除了上面的個資以外,最重要的關卡,則是簡訊認證一次性密碼(OTP),詐騙集團以「防詐流程」為名,緊迫盯人,要你立刻說出簡訊的驗證碼,以利「系統驗證」。
其實,這個步驟就是誘導完成整個帳戶的最後綁定流程。若你把 OTP 認證碼轉給對方,對方立刻偷偷將第三方支付綁定到你的銀行帳戶,只要你沒有察覺通知訊息,對方就可以無限扣款吃到飽。
利用別人的手機支付,綁定到你的銀行帳號,就如同吸血的寄生蟲一樣。
更可怕的是,詐團通常會趁你還沒搞清楚狀況的時候「大開殺戒」。綁定的第三方支付並不屬於轉帳,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十萬元「轉帳上限」。詐團通常會迅速將你的餘額全部在第三方支付消費一空⋯⋯等你月底收到銀行帳單,餘額已經只剩零頭!
核稿/責任編輯:宋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