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元和
隨著數位科技、網際網路、新社群媒體、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日益發展,媒體傳播方式已改變與公民、閱聽眾的關係,如今傳播管道不再只是單向的傳播,反而呈現複合多層式傳播,除了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之外,還包括社群傳播、人際傳播、自我傳播等多元渠道網絡。
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隨時可上網的數位時代,面對複雜多元的數位網路傳播環境所衍生的問題,包括假訊息、同溫層效應、網路輿論操控等,如何提升新的數位傳播素養的教育力,與培養閱聽眾的辨識媒體訊息的能力,是政府、教育、民間、NGO齊心努力的重要方向。因此,養成數位素養的入門課,以下是必懂的五大關鍵提問。
一、何謂數位素養(e-literacy)?
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周倩表示,在數位環境中,能利用數位科技與訊息來學習,並解決各式專業與生活問題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二、數位素養目的是什麼?
周倩表示,善用數位科技,學習基本知識與專業知識,培養問題解決(complex problem solving)、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決策能力(decision making)
、創意思維(innovative designing)、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知識創造(knowledge construction)、全球合作(global collaboration)、公民情操(citizenship)、慈悲關懷(care)。
三、如何成為數位公民?
「數位素養培力,陪伴青少年在網路中成長。」周倩表示,現今的數位素養教育著重於增進對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知識,與應用各式數位工具的能力。較少於培育學生對數位科技的合宜態度,與使用習慣與培育數位公民的情操與實踐。因此,當今應著重於「科技知識、操作能力、使用態度、社會參與。」
教育成為一位數位素養的公民有三大重點,周倩表示,善用數位科技進行有意義的活動,不被科技負面影響了日常生活作息或身心健康;利用數位科技來有效地獲取知識、發想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針對線上內容發展批判思考,與資訊評估的習慣與關懷他人的態度。
周倩進一步表示,可透過以下具體作為,包括善用數位工具,透過優質學習資源平臺進行學習;保護網路通訊安全,養成網路使用好習慣,定期更換密碼,不點不明連結;合理使用網路資料,尊重智慧財產及著作權,理解網路資料使用規範;注重個人隱私,不輕易在網路上留下個人資料及洩露個人資訊;避免網路沈迷,參與忙且有趣的團體生活;避免網路不當資訊,面對網路訊息停、看、聽,多方驗證;留意網路交易,進行網路交易時,確認交易平台及商家。
周倩表示,傳統數位素養教育,如果只停留在「數位能力」範圍,已不足以讓學生面對新的數位資訊社會。因此「我們需要新的內容、思維與作法,發展新的數位素養與倫理教育,培育健全的數位公民,讓人類社會健全發展。」
四、網際網路世界發生什麼問題?
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表示,現在的網際網路使用面臨三大問題,第一權力集中與極端使用情形,如:演算法不透明,讓同溫層變厚以至於看不到其他意見;第二隱私權不被保護,如:用戶資料被用於廣告投放、販售予數據分析公司、或追蹤數位足跡;第三資訊傳遞與吸收破碎化,如:使用者專注力下降、資訊載體輕薄簡短化。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表示,新世代兒少面臨的網路使用問題有三大現象,包括沈迷短影音,使用短影音跟吃飯喝水一樣自然,卻通度沈送,或受意識形態影響;網路公審及霸凌,透過網路貼文被肉搜、洩漏個資,或是成為共犯;遭遇網路詐騙,被騙財、騙色、騙個資。
五、網路素養,該怎麼做?
那麼,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培養網路素養?林月琴表示,宜建立國家等級網路安全網絡;訂定網路霸凌積極性防治計畫及輔導措施;建立具法律效力專責單位負責通報、申訴,提供法律相關資源、諮詢協助受害者;要求網路業者比照新聞媒體成立自律委員會;素養教育向下延伸,逐步適用正式課程;強家庭教育中心功能,培訓家長或照顧者使用數位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