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民調:看好誰勝選 陳時中支持度三成」難以查證

媒體報導來源:北市長支持度 陳時中30.13% 蔣萬安22.92% 黃珊珊20.52%
民調爭議內容:《自由時報》民調指出,假設明天就要投票,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支持度為30.13%,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支持度為22.92%,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支持度為20.52%,陳時中領先。媒體人黃揚明於臉書發文分析,民調中陳時中男性選民支持度為28.1%,女性選民支持度28.74%,但總支持度為30.13%,比男、女支持度都高,正常民調數據總支持度不可能會在男女支持度的區間之外,也指出自由時報沒有常設的民調中心,通常都是選舉時才成立任務編組進行民調。

爭議一: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
爭議二:此民調性質為何?

爭議三:民調數據的合理性?

 

 

重點摘要說明:

1、2010年《自由時報》的民調已存在爭議,也坦承沒有常設民調中心。查核員致電與寄信詢問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以及民調中參選人總支持度在男性選民支持度和女性選民支持度的區間之外等問題,希望自由時報提供完整交叉表,讓大眾檢視全貌,不過並未得到答覆。
2、《自由時報》發布民調報導後,引起各界爭議。爭議的基礎原因,是來自民調有三種完全不同目的、不同作法的性質。分別為「推論性民調」、「參考性民調」、「戰術性民調」。經民調專家吳統雄教授分析,該調查預測力有限,若要做精確的分析民調,仍需待自由時報公開詳細研究方法與加權前的原始數據、交叉分析表等,才可進一步分析。至於是否為一種選舉的「戰術民調」,由於無法確切得知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因此無法確定。
3、《自由時報》的調查以4天作完,實務上絕對不可能呈現正確男女比例。性別資料的原始來源就不具可推論性,再作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只可作參考,推論意義有限。

爭議一:《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
事實:過去《自由時報》的民調已存在爭議,2010年4月25日,馬英九與蔡英文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議題公開辯論,26日多家媒體紛紛公佈民調,《自由》數字顯示,辯論後反對ECFA比贊成多8%,而其他媒體民調幾乎都與《自由》相反,贊成比反對者多。28日董智森參加TVBS《新聞夜總會》節目錄影中,發言認為《自由》民調「數字是編的」,批評根本是「假的民調」、「只有一個人自己在那邊編數字」。29日《自由》立刻回擊,並在報上刊出辦公室內多人打電話照片,聲稱有64位民調訪員,並對董智森提告求償150萬元,要求在四大報刊登道歉聲明。高院開庭時,《自由》出庭人員坦承並無常設民調中心,但辯解說民調當晚曾召集64名員工,以及4名時薪人員,絕無作假。

董智森則是求證於TVBS民調中心主任,確認《自由》並無民調中心編制,且T台記者曾打電話給《自由》總機,請求轉接民調中心,結果卻無法轉接,因此判斷《自由》民調造假。最後最高法院認定,《自由》應更嚴謹的民調處理方式,以符合民眾對媒體期待,但《自由》坦承沒有常設民調中心,而董智森詢問新聞同業,得到答案都是《自由》無常設民調中心,已盡查證責任,而民調真假一事原本就可受公評,並非損害聲譽,判決董智森勝訴免賠定讞。《中國時報》也針對《自由時報》ECFA民調提出的諸多疑問,包括民調中心成立的時間、規模、設備,以及雙英辯論後的民調處理方式,對此,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僅簡單回應,「自由時報民調持續在做,並且曾多次發表在自由時報上」。至於其他問題,一律不作回應。

而對於《自由時報》9月初公布的北市參選人的民調結果,查核員於9月7日下午4點6分致電詢問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先生,關於網友討論自由時報民調的疑問,最後蘇宇暉先生提供信箱,請查核員將問題整理好後再討論。9月8日查核員寄信成功,直至9月12日,未獲得蘇宇暉先生回覆。9月12日下午1點33分查核員再次致電,蘇宇暉先生回應還沒看到信,也質疑查核單位的真實性、在網路上搜尋不到等問題,查核員回應「全民查假會社」可以搜尋網站檢視,寄信的內容也有提供網站連結,蘇宇暉先生表示,會再看看。查核員接著詢問《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蘇宇暉先生表示,以前就已答覆過了,便不再答覆查核員。

爭議二:此民調性質為何?
事實:查核員訪問曾受《自由時報》委託民調執行的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前主任吳統雄,對此民調進行解讀。吳統雄教授說明,民調有三種完全不同目的、不同作法的性質,分別為「推論性民調」、「參考性民調」、「戰術性民調」。選舉民調是「態度測量」,但過程也會收集到人口資料、行為資料,其中有些具備穩定參數,如性別、投票行為等。如調查數據在參數範圍內,則其推論力較高,反之推論力較低、甚至可能無推論力。經吳統雄教授分析,自由時報預測的投票率為76.86~93.79%。而臺北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參數為:65~70%,亦即誤差可能達 6.8~28.8%。自由時報預測前2位候選人的差距還不到3%,至少低於可能誤差2倍,故知該調查預測力有限。

非隨機調查、無法執行隨機方法的調查(如網路調查),只要說明研究方法,都具有「僅代表受訪者、而非全體」的參考性。甚至有缺陷的、但原始設計為隨機的調查,只要願意公布詳細研究方法,還是可篩選出一些可觀察項目。有關自由時報民調的研究方法,該報導在文末僅說明「本次調查是自由時報民意調查中心,於八月卅一至九月三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台北市一○七二位廿歲以上民眾,在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二.九九個百分點內。調查是以台北市住宅電話為母體做尾數隨機抽樣,並對受訪者性別與年齡加權;調查經費來自自由時報社。」若要做精確地分析民調,仍需待自由時報公開詳細研究方法與加權前的原始數據、交叉分析表等,才可進一步分析。「戰術民調」即根本沒作、也沒委外。就是拿個民調的範本,改填自己想要的數字。「戰術民調」也是一種假訊息,若宣傳資源多、宣傳時間長,會有「曾子殺人」造成誤信的效果。成立民調中心的成本很高,如果宣稱有民調中心,卻沒有例行性的調查報告,非常特殊。由於無法確切得知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因此無法確定這是否為一種選舉的「戰術民調」。

爭議三:民調數據的合理性?
事實:《自由時報》民調的性別分布,總支持度與男女支持度的數據問題,為此民調之爭議處。吳統雄教授說明,人口資料中的性別變項,在母群中長期呈現約1:1 的穩定參數。臺灣調查實務30年來也有一個穩定現象,如果沒有作隨機方法控制,女性回答者一定遠比男性多。而如果作隨機方法控制,不替代樣本,約需連續跟蹤訪問4周以上,才會拉近男女比例。亦即自由時報的調查以4天作完,實務上絕對不可能呈現正確男女比例。國內幾乎全部採用玉瑪電訪系統,如果沒有手動修改,系統預設為女性達成訪問數後,就只准再訪問男性,製造出最後男女比例是1:1的假象。這種方法稱為「配額法」,不具隨機性,是種倒果為因的作法。性別資料的原始來源就不具可推論性,再作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只可作參考,推論意義有限。

結論:
1. 2010年《自由時報》的民調已存在爭議,也坦承沒有常設民調中心。查核員致電與寄信詢問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以及民調中參選人總支持度在男性選民支持度和女性選民支持度的區間之外等問題,希望自由時報提供完整交叉表,讓大眾檢視全貌,不過並未得到答覆。

2. 《自由時報》發布民調報導後,引起各界爭議。爭議的基礎原因,是來自民調有三種完全不同目的、不同作法的性質。分別為「推論性民調」、「參考性民調」、「戰術性民調」。經民調專家吳統雄教授分析,該調查預測力有限,若要做精確的分析民調,仍需待《自由時報》公開詳細研究方法與加權前的原始數據、交叉分析表等,才可進一步分析。至於是否為一種選舉的「戰術民調」,由於無法確切得知自由時報是否有民調中心,因此無法確定。

3. 《自由時報》的調查以4天作完,實務上絕對不可能呈現正確男女比例。性別資料的原始來源就不具可推論性,再作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只可作參考,推論意義有限。

 

 

資料來源

風傳媒 陳時中民調領先?黃揚明曝數字疑問:總支持度竟高於男、女支持度
ETtoday新聞雲 自己編數字?罵《自由》假民調 董智森勝訴定讞
中時新聞網 電話轉不到 自由時報有民調中心嗎?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