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在數位時代不僅承受低薪高壓,更因直播與社群放大效應,常遭網暴、騷擾與公審。惡意攻擊侵蝕專業與心理健康,迫使自我審查。新聞產業信任流失,記者唯有厚甲前行。
文/陳秀鳳(全民查假會社總編審、世新大學新聞助理教授)
今年記者節才剛過,卻又遇上了媒體朋友被辱罵的事件。9 月 4 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柯文哲案,現場有一名公視記者幫三立、民視記者拿麥克風,並同時以眼神和表情和自己的攝影搭檔溝通。
不料,卻被網紅自行解讀下標「綠媒打暗號不播」,透過社群媒體轉傳,導致該名記者遭網友群起肉搜、留言抨擊謾罵。雖然公視立即對 YouTube 平台提出檢舉並發佈聲明,強調「論斷文字與事實不符,傷害記者人格更傷害公視信譽」,但平台影片不動如山,網友謾罵亦未終止。
▲ 截至 9 月底為止,影片仍尚未下架。(圖/翻攝 YouTube)
時間再往前推,今年7月1日,北院約談彭振聲,開庭前彭振聲突聞妻子墜樓噩耗,民視一名女記者在飛機上訪問彭振聲時,被網友截圖疑似露齒微笑的畫面,同樣在社群媒體招致嚴厲抨擊。
隨著台灣政治對立嚴重,在直播鏡頭下,現在的記者,尤其是電視新聞記者,不只是提問內容是否恰當,就連採訪時的「表情」也動輒得咎。
數位浪潮下,記者在直播鏡頭前成為被即時評價的「表演者」
在數位媒體浪潮的席捲之下,新聞業的生態環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劇變。傳統的傳播疆界已從報紙與電視,擴展至社群平台與線上直播,這不僅改變新聞的產製、傳播與接收模式,也重塑記者與閱聽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面上,社群媒體為閱聽人提供多元的參與管道,讓公眾意見的表達更為便利;然而,這種看似民主化的傳播革命,卻也為第一線新聞工作者帶來嚴峻的挑戰——網路暴力、惡意攻擊與線上騷擾現象日益猖獗,對記者的身心健康與工作安全構成威脅。同時,社群直播的興起,改變新聞採訪的權力結構,記者不再只是資訊的傳遞者,更成為被大眾即時審視與評價的「表演者」。
▲ 台灣新聞工作者面臨網路惡意攻擊的現象相當普遍。(示意圖/翻攝 Pixel)
在 2025 年的調查〈威脅、騷擾、抨擊何時了?探究網友惡意攻擊對記者心理與工作的影響〉(註 4)提到,針對 769 名第一線文字記者及主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聞工作者面臨網路惡意攻擊的現象相當普遍。
其中,最常見的是「威脅傷害個人」,約有 18.93% 的記者有時或經常遇到。開放式問項顯示,威脅內容包括:人身羞辱、揚言肉搜甚至登門拜訪、公開個人資料、學歷、社群網站,甚至有恐嚇提告或找黑道處理的狀況。
在網路騷擾方面,最普遍的是「被網友用社群軟體不斷私訊騷擾」,有 16.56% 的記者有時或經常遇到。騷擾形式還包括:不斷打電話、發送電子郵件,甚至來工作單位「站崗」,內容涉及不實投訴、要求認識或交朋友、容貌羞辱、色情騷擾,以及跟蹤恐嚇等。
▲ 人身羞辱、網路騷擾、惡意抨擊記者的情況時有所聞。(示意圖/翻攝 Pixel)
在惡意抨擊方面,這是最常見的攻擊類型,其中以「質疑新聞專業」(33.12% 有時或經常遇到)和「質疑意識形態」(32.25% 有時或經常遇到)比例最高。此外,「漫無目的地辱罵」(28.03%)及「報導被斷章取義遭網友集體『公審』」(22.02%)也相當普遍。這些抨擊常帶著強烈政治色彩,例如將媒體貼上「黨媒」、「紅媒」或「聯合重工」的標籤。
惡意攻擊層層滲透:心理壓力、自我審查與專業流失
這類攻擊對記者的影響是多層次的。首先是心理與情緒層面,研究發現,惡意抨擊對記者造成的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影響最強。這些情緒困擾不僅損害身心健康,更使記者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懷疑,甚至產生離職意願。
其次是專業行為層面,網路惡意攻擊會導致記者在報導中產生自我審查行為。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被「出征」的目標,記者可能選擇迴避某些敏感或具爭議性的主題,或在報導措辭上變得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記者騷擾與規訓的現象,在國際間也呈現類似趨勢,尤其對女性記者及報導特定敏感議題(如:政治、種族、性別)的記者而言,網路暴力更是一個嚴峻的現實。
▲ 新聞機構對記者的保護並不足夠。(示意圖/翻攝 Pixel)
研究顯示,新聞機構在保護記者個人方面存在不足,許多社群媒體政策往往更傾向於維護組織聲譽而非記者個人權益,使得記者在面對攻擊時顯得孤立無援。
前台鏡頭與後台騷擾:記者的應對策略與集體支持
如果直播現場是一個全景展示舞台的「前台」,那麼鏡頭外的場域就是「後台」。網友的即時參與雖被視為「第五權」,但其去脈絡化、情緒化和政治立場鮮明的評論,往往弱化記者質問與監督的角色,使記者面臨前台的規訓與後台的滲透騷擾。
當然,記者面對新聞採訪情境的改變,也不全然束手無策!
2024 年有研究(註 5)也提到,在前台,記者為了避免網友謾罵,會採取迂迴策略,修飾提問詞句,不敢臨場發揮,將問題「修」得更溫和。在後台,記者並未完全屈服,對於受訪者避答或實問虛答的問題,記者會在鏡頭外繼續追問,以獲取更多真實訊息。
面對前所未有的網路壓力,各媒體記者之間也會彼此打氣,對內相互安慰,對外共同「作戰」,這種集體力量成為記者重要的支持系統。
新聞產業困境疊加:低薪、低信任與高風險的職業試煉
新聞產業不景氣,比起 30 多年前,本人剛進新聞界時,差距相當大。新聞系學生入行起薪只有三萬出頭,時間長、壓力大,耗體力。一個「不小心」,還得承受被網暴的風險——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與信任大不如前,這使得新聞產業缺工日益嚴重。
所謂黨政軍退出媒體後,並沒有讓媒體「完全中立」或「免於干預」,而是由財團、跨媒體集團,以及數位平台取而代之,媒體生態轉向「商業化」與「資本驅動」。
▲ 台灣大型民營媒體列表。(圖/翻攝公視 P# 實驗室)
當政治對立影響媒體立場,代為「受過」的往往是暴露在鏡頭下的第一線新聞工作者。
數位浪潮下、某種程度「身不由己」的記者如同在一個虛擬的競技場上,不僅要精準地投擲問題之球,更要時刻警惕來自觀眾席四面八方的「數位雜物」攻擊。正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面對網友的攻擊,還是有大約四成的受訪記者表示「完全沒有」壓力,這可能與他們對多元言論的心理適應力較強有關。當
傳播場域變遷、仇視記者的氛圍已成,一名記者的心路歷程或許可以為這個逆境時代立下註解:「在這個時代你要當記者,盔甲就要穿得夠厚,如果無法承擔這種網路攻擊,那就代表你不適合這個行業。」
核稿/責任編輯:宋思彤
資料來源
【字幕】柯文哲有望交保!?綠媒打暗號不播!?過路民眾當場嗆爆!大快人心!陳智菡、翟本喬、許甫 #柯P#京華城#北檢 公視 FB 獨家/彭振聲哽咽曝妻「最後身影」 不捨:我們沒有做什麼壞事 4. 陳秀鳳、劉蕙苓(2025)。〈威脅、騷擾、抨擊何時了?探究網友惡意攻擊對記者心理與工作的影響〉。世新大學新聞學系2025年第13屆「新聞的政治、文化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 5. 陳秀鳳、劉蕙苓(2024)。〈社群參與下的記者會傳播情境:記者專業實踐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傳播研究與實踐》,14(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