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思彤(全民查假會社主編)
AI 時代的腳步逐漸逼近,與人工智慧協作的嶄新工作模式即將展開,尤其是行之有年的傳播模式,也能預期到重大變革的產生。
▲ 全國公信力民調總經理高世垣,分享生成式 AI 在民意調查上的利與弊。
由《全民查假會社》舉辦的年度論壇「假訊息・真 AI!」,第三場次以「民調」作為主題,邀請公信力民調總經理高世垣,討論在智慧時代之下,民調產業的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契機與展望。
人工智慧發展中,民調也跟著變聰明
「人工智慧對於民調業的影響,第一個就是過程會自動化」,高世垣指出,AI 的自動化技術可以提升民調的執行效率。包括自動抽樣、撥號及語音辨識過濾空號、聊天機器人運用,甚至到 AI 產出問卷、選項跟摘要分析,這些在未來的 AI 發展完備後,都有可能實現。
高世垣舉例,AI 可以根據條件生成一份民調問卷,同時在分析結果之後提供建議,甚至能夠透過語音辨識系統,過濾出無效樣本,降低人力成本和錯誤率。
而 AI 也有可能「替代」某些分析方法。高世垣解釋,像是大數據、網路聲量、文字雲的建構,這些是取自社群平台、屬於非介入式型態的數據,擷取資料的對象通常是網路上較具有聲量的意見領袖,雖有一定之參考價值,但依舊沒辦法直接取代具普遍及抽樣的民意調查。
▲ 被視為替代品、自動化的代表,AI 在民調產業扮演關鍵角色。
但高世垣也透露,如果能夠把 AI 的功能發揮出來,訓練其爬梳網路並整理相關資料,就能夠不耗費過多人力,整理出網路大數據的資料,甚至能夠精準定位目標選民的想法。「再搭配民調,兩者相輔相成,就會是非常好的選舉資料」,也能夠避免單一使用推導出誤導性結論。
AI發展有利有弊,失準、誤用、造假成民調盲區
「但是成也 AI、敗也 AI」,AI 也會讓民調產業面臨挑戰,包括失準、誤用及造假。
高世垣解釋,AI 同時帶動詐騙科技進化,因此讓部分民眾不接來路不明的電話,對於電話訪問的信任度下降;此外,台灣登記的住宅電話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根據黃頁電話簿的資料顯示,市內電話已經從 2011 年 411 萬筆,下降至去(2023)年的 172 萬筆,可以說是腰斬,這些都讓民調的「代表性」屢屢遭受考驗。
▲ 民調面臨的三大挑戰,高世垣呼籲,產業界需要共同面對。(圖/高世垣提供)
AI 仍處在發展階段,若是過於複雜的民調主題,可能會讓聊天機器人產生「誤用」的情況;此外,AI 生成技術降低了民調造假的門檻,也有可能會誤導民眾,影響民調產業的公信力,更甚者,會對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與 AI 妥適協作,共同開創民調智慧新世代
AI 浪潮來襲,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首先,必須先加強民調的信度與效度」,高世垣指出,業界應該要善用 AI 的便利性,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方法。換句話說,應該要結合兩者優勢,透過 AI 技術進行前期的樣本抽取跟初步分析,再由人工訪員補足深度訪談,提升民調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接著,可以透過大數據輔助,並執行議題研究」,高世垣表示,大數據在議題探討、形象設定和危機處理中,都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例如,可以透過文字雲了解社群關注的重點議題,並作為設計問卷的依據。
「同時,也要建立起民調業的一套規範」,高世垣說,除了要有更嚴格的倫理和操作規範外,也要強化與科技結合的法規管控機制,如此一來,就對於假民調的防範有了更深的一層保障。同時,也可以從教育著手,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於假民調的辨別能力跟抵抗力。
▲ 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也在問答環節與講者對話。
最後,高世垣也呼籲民調同業,應該要積極公開調查方法跟數據來源,「透明化能夠增進民眾的信任,也可以削弱假民調的影響力。」
高世垣指出,包括公開模型的設計原則、數據還原與運算過程,也可以嘗試建立更嚴格的數據驗證機制,將結果綜合專業分析師的判斷,避免全盤仰賴 AI 計算。以自身公司為例,雖是利用 AI 輔助問卷設計與語音分析,但在後期仍會經過專業團隊二次驗證,確保結果的精確性。